找到相关内容3993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性与相

    xing yu xiang  性与相  中国佛教因袭印度佛教并加以改造了的哲学范畴。“性”,指现象不依条件而起的固有的永恒不变的本质、本原,常称为法性。“相”,一般指由条件和合而起、呈现于人的面前、...、窥基创立的佛教唯识宗就持此说,因此也称“法相宗”。《大乘起信论》等以唯一“真心”为一切现象产生的本原,认为“法性”就是“一心”。天台宗、华严宗和禅宗都持此说。天台宗慧思认为性相是一切事物所包涵的两个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45657580.html
  • 问:“实相义”是什么意思?

    相者无相也。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。曰法性,曰真如,曰实相,其体同一也。就其为万法体性之义言之,则为法性;就其体真实常住之义言之,则为真如;就此真实常住为万法实相之义言之,则为实相。其他所谓一实,一如,一...,故名实相。”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:“法性空者,即一切处无心是。若得一切处无心时,即无有一相可得。何以故?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,无一相可得者,即是实相,实相者,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43278150.html
  • 从性具善恶论看天台宗的中国特色

    大海本身。但是对于“悟后对境心”(即已经明心见性者)来说,则是用“即”比较恰当。因为十界之现象,无非是一如法性本质的表现形式,他会“无所住而用其心”,视十界为过眼烟云,毫不在意。在他看来,十界就是法性,一一差别仅仅是外在的,内在本质始终没有变,永远不会变;十界之间因为互相作用和互相转化而互具的现象也是表面现象,法性仍旧未变,这是“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”的意境,即空观。但是,值得注意的是,一念心...

    徐钢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60160583.html
  • 东晋慧远法师《法性论》义学的还原

    思想而言,「六家」是重要的基础。 六家中慧远的「法性」一家年代较晚,正好衔接上罗升入关,本土发展与西域传来,两相激荡,〈法性论〉便显得格外重要。 可惜「六家」原论没一家能传流后世。而相关的...以体极为宗。 但幸运地所保留的此句话却是全论精义的所在,由于可开展出整个〈法性论〉的大纲。 分析整句话的内容,可先找出「法性」与「至极」两个大纲。 与「法性」内涵有关的是「不变」,...

    赖鹏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3673948.html
  • 因明与佛法

    不到破邪显正作用。”这种观点是否正确?  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。  一、世俗谛和胜义谛是相对的存在,一方若不存在,另一方也将不存在,如瓶与瓶的法性,若无瓶,瓶的法性何在?“中观深义”、“真如”指的就是这种不依名相而存在的法性真理,并非虚无缥缈的空想。这种胜义谛法虽非世俗谛,但对法性的认识必须依靠世俗谛范围的真知,如要知道什么是色的法性空性,首先必须认清楚什么是色。色也有真假之分,色的真假的分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84138543.html
  • 天台“三谛”

    而已:“一念心起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若根、若尘、并是法界,并是毕竟空;并是如来藏,并是中道。云何即空?并从缘生,缘生即无主,无主即空。云何即假?无主而生即假。云何即中?不出法性,并皆即中。当知一念即空...虚幻的相状而存在的“假有”,诸法性空,但“假有”却是存在,性空不离假有,假有即是性空。为什么又要讲“中道”呢?因为性空、假有都是诸法的本性(法性),人们不能有任何一偏,要领悟空、假一如的道理,这就是中道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3949976.html
  • 《答泰禅师佛法十问》杂记

    ,可见至少知礼一方对于自己的回答是较为满意的。   1、无明与法性   原文:   一问。无明与法性。为有前后。为无前后。若云有前后者。何云。法性无初。无明亦无有始。又云。无明即是佛性耶。若言无前后者。何故佛果位中。断尽无明。方成佛果。既云断尽。应断法性耶。   答。若论本具。平等一性则非真非妄。而不说有无。明法性亦不论于有始有终。但众生自无始忽然不觉。迷理而生无明。无明有熏真之用。法性有随妄之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40163235.html
  • 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(八)

    一心开为二门,心真如门及心生灭门,这也有似于印度佛教中的法性与法。但《起信论》中却并不是如此,心真如门中的真如并不是法性,而是绝对的本体。真如又分为离言真如和依言真如,离言真如就真如自体而言,由于是绝对...中。  法界,在玄奘的翻译中定义为法性,贤首宗继承了此义,因此法界缘起又称为法性缘起。如果按印度的观点,法性是属于法所显之空性,属于无为法,无为法是下能缘起的。但贤首宗不满意这样的说法,它的主要目的恰...

    吴淑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5265674.html
  • 细常断

    ,自古大德就用。不过麻子个人,宁可不用这词。因为这两字给人望文而生的义,类似“规律”。若如此理解,就沾细微断,将来学宁玛见,会有点麻烦.然而用之破细微常见,倒有用处.法性包括了规律,法性不仅仅是规律。...

    越尘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5174749.html
  • 东晋慧远法师〈法性论〉义学的还原

    本土思想而言,“六家”是重要的基础。 六家中慧远的“法性”一家年代较晚,正好衔接上罗升入关,本土发展与西域传来,两相激荡,〈法性论〉便显得格外重要。 可惜“六家”原论没一家能传流后世。而...为性,得性以体极为宗。 但幸运地所保留的此句话却是全论精义的所在,由于可开展出整个〈法性论〉的大纲。 分析整句话的内容,可先找出“法性”与“至极”两个大纲。 与“法性”内涵有关的...

    赖鹏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5548441.html